查看原文
其他

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

2014-05-24 瞭望

  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”,这是马克思的至理名言。处理人际关系,是所有人一辈子都避不开的事。领导干部也是人,也有自己的亲朋好友,三亲六故,相互之间走得亲近些、热络些,也乃人之常情。但,既然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,就得以领导干部的履职要求来规范自己。而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,是领导干部无论是在任上、还是不在任上都面临的一件大事。

  

  我国是个人情社会,把人际关系看得很重,亲属圈、朋友圈、同事圈等比较热络。领导干部有权,上门找办事的人自然就多。老领导、老同事、老同学、老朋友、老下属、老乡亲,远亲近邻有事相求,办不办?怎么办?这是对领导干部如何用权的一个现实考验。

  

  “吃了木耳,不能忘了树桩”,这是国人代代相传的告诫。现在,有的国人总结得简洁明了——“生我养我的人不能忘、教我成长的人不能忘、扶我上路的人不能忘。”这些的确不能忘,是需要还的人情债。

  

  但人情不能成为“债”,“滴水之恩”是要“相报涌泉”。但把人情当成了债,不还就会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,就会变成最难承受的情感负累。从这一点来看,领导干部要还人情债,也是事出有因。但是,领导干部的人情账、人情债再大,没有党性原则大,没有国家利益大,没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。不违背党性原则,不以私害公,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,这应是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底线。

  

  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:有的人不当官,品行还是端正的,人也是敦厚的,不会去做什么为非作歹的事情。但是,一旦当了官,坐上了一定的位子,面对的情况就不一样了——尽管不去主动以权谋私,但被动的、被迫的、被忽悠的、被引诱的事情太多了。

  

  这些年,社会上庸俗关系学盛行,有的人为了扩大“关系网”、达到个人目的,想出种种办法接近领导、攀附权势,甚至不惜重金拉拢腐蚀他们认为有用的人。于是,在一些地方和单位,正常的人际关系被扭曲,情感发生异化,哥们义气代替了同志友谊,上下级关系变成了人身依附关系,干部为人情和关系所扰所累,党性原则和群众感情日趋淡漠。大量事实证明,领导干部一旦掉进关系网、人情陷阱而不能自拔,就极容易出问题。

  

  对领导干部的考验就在这种时候。现在的领导干部,面临的此类考验无时无处不在,稍不经意,就可能栽在这类考验面前。有的人把权力看成是万能的,相信通过走后门就可以解决问题,以至于说不结帮不拉派就不足以成势。有的有帮有派的地方,新提拔的领导干部,如果不入伙,似乎工作上就寸步难行。在这种地方担任领导干部,既坚持原则,又能依法履职,确实需要智慧和定力。如果同流合污,最后终究会被淘汰。这是一些落马干部的惨痛教训。

  

  从一些落马干部的教训来看,有的领导干部,就是由于抹不开人情面子,抵挡不住人情攻势,总觉得人情面子不能驳,再难的事也得办,甚至一些违反程序、违反原则的事,也要想办法变通,“特事特办”;有的领导干部,则是主动运用庸俗关系学,刻意编织“关系网”,热衷于攀高结贵,蝇营狗苟,汲汲于一己之利、家族之利、小团体之利,甚至把小团体经营成利益同盟,利益均沾、利益互通;有的领导干部,对这类搞庸俗关系学、借人际交往为名、行以权谋私之实的干部缺乏鉴别力,与他们勾肩搭背,称兄道弟。酒杯一端,政策放宽。筷子一提,可以可以。于觥筹交错之中,就着了别人的道,上了“贼船”。

  

  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那些拿关系网当“护官符”,自以为有靠山、后台硬,把正常的人际交往变成谋私手段的领导干部,一旦东窗事发,往往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,查处一个,倒下一片,形成串案、窝案。而这类案犯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伤害,对当地政风、社风、民风的污染,都是十分严重的。

  

  “势利之交,难以经远。”“以势交者,势倾则绝;以利交者,利穷则散。”因此,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人情问题上,领导干部既要真诚待人、乐于助人,不“人一阔脸就变”,更要讲党性、讲原则,公私分明,坚持按党纪国法、政策制度办事,不搞“关系学”那一套。要明确哪些是应当有、应当讲的人情,哪些是不应当有、不应当讲的人情,特别是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、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,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,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,即使被人指责为“无情”、“无能”也在所不惜,不为所动。□(《瞭望》2014年第20期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